市場觀點

每週市場投資評論

2025年4月28日
  • 貝萊德

經濟鐵律可迅速見效

Video Player is loading.
Current Time 0:00
Loaded: 0%
經濟規律掣肘

我們已指出,經濟規律會制約美國的政策調整。上週貿易政策的變化,突顯在市場遭遇衝擊時,這些規則的見效速度之快。

市場環境

上週美股錄得反彈,較4月2日關稅消息公佈時的跌幅已收窄至不足3%。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雖已回落,但仍顯著高於4月初低位。

當週展望

本週,我們重點關注美國4月就業數據,以觀察近期關稅政策對企業信心與招聘決策的影響。

我們提出(只供英文)制約美國政策快速轉向的兩大經濟鐵律:債務融資與供應鏈。供應鏈快速重構勢必對其本身造成嚴重衝擊。。上週美國對華貿易立場緩和,反映第二項法則開始見效,雙方有望啟動談判,這正是我們認為在未來6至12個月的戰術性投資期內,美國政策可望塵埃落定的原因。我們仍看好已發展市場股票,但短期波動料將加大。

Paragraph-2,Image-1
Key Points-1,Paragraph-3,Advance Static Table-1,Paragraph-4,Advance Static Table-2

密不可分
中國在美國進口及本土生產中的份額(2024年)

中國在美國進口及本土生產中的份額(2024年)

資料來源:貝萊德智庫、美國人口普查局,2025年4月。註:圖表顯示中國進口額與美國本土產量的對比(橫軸)以及中國在該行業進口總額中的份額(縱軸)。標示板塊為進口額或份額大幅偏離均值(或二者兼有)的領域。代表「製造業」的圓點反映美國所有製造業的均值。

隨著美方釋出對華貿易立場緩和信號,上週美股自4月低位大幅反彈14% — 我們認為這再次驗證經濟規律決定了可透過貿易談判達成的成果。我們著眼於追蹤經濟規律,而非預測政策走向。美國雖將「對中國脫鈎」、「製造業回流」、「供應鏈多元化」列為戰略優先,但全球供應鏈快速重構勢必對其本身造成嚴重衝擊,這是經濟規律。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,中國仍是關鍵礦物、半導體、工業部件及汽車零件的重要供應方。兩國經濟的綁定程度究竟有多高?如上圖所示,美國對電腦及電子產品的進口量已超越本土總產量。加徵關稅可能導致生產成本跳升、關鍵原材料斷供、生產線停擺。美國立場趨軟反映其越發認識到供應鏈衝擊所帶來的風險。

無法擺脫經濟規律意味著顛覆目前的貿易關係並非一朝一夕,但關稅造成多大破壞仍未可知。我們更憂慮供應端受到的衝擊,如同疫情期間一般,供應中斷將導致生產率降低及增長放緩。長期資本開支亦可能遭遇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後的情況,因前景不明而縮減。為評估破壞持續的時間,我們持續監測企業資本支出計劃、消費者信心、港口吞吐量高頻數據及貿易量早期信號等指標。

監測焦點

我們在企業財報中尋找壓力訊號:例如供應鏈變化、將成本轉嫁予消費者的能力以及消費者需求。對於以大型科技企業為主的「七巨頭」而言,我們結合人工智能模型效率提升以及在貿易戰中所受影響,重點關注其資本開支計劃的變動。消費品方面,我們追蹤消費者情緒減弱以及價格潛在上漲所產生影響的指引。倫敦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,分析師已將標普500指數的2025年盈利增長預測由1月的14%下調至9%。若短期內不確定性無法消除,則盈利預測可能進一步下調。因高度依賴境外收入及全球供應鏈,非必需消費品及工業板塊的2025年盈利預測雙雙大幅下調。

如何在投資過程中克服政策不確定性?我們認為這需要構建更為靈活的投資組合。經濟規律有助於判斷貿易談判的走向,因此預計不確定性將在6至12個月內逐步緩解。我們仍看好已發展市場股票,但其短期內料持續波動。鑒於大趨勢(只供英文)可望帶來政策清晰度與支持,我們在五年甚至更長的策略性投資期內看好部分另類資產。政策不確定性已導致併購活動放緩,因投資者難以評估資產短期價值。我們認為隨著形勢轉趨明朗,交易活動將恢復正常。不過,私人市場較為複雜,並不適合所有投資者。我們亦看好上市房地產及基建企業,根據彭博的資料顯示,此類資產可分散投資組合風險(自於2月錄得歷史高位以來持續跑贏美國大型股),亦能受惠於多個大趨勢。

結論

經濟規律可制約貿易談判中的極端立場。我們持續看好已發展市場股票,但其短期內料持續波動。我們亦看好上市另類資產,以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。

市場環境

上週美股在科技股的帶動下大幅上升逾4%,較本月初觸及的14個月低位反彈14%。然而,關稅不確定性正促使更多企業撤回或下調盈利指引。上週,歐洲斯托克600指數上升近3%,較4月低位回升約10%。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回落至4.25%附近,但仍較四月低位高出約40個基點。美元指數自三年低位微升。

我們將密切監察本週發佈的美國非農就業報告。即使美國已對大部分國家暫緩執行4月2日公佈的關稅90天,該報告仍可能反映企業信心及招聘決策變化的初步跡象。近期強勁的就業數據顯示薪資壓力仍然高企。即使不考慮關稅所引發的通脹,新增職位的增速與核心通脹回落至接近聯儲局2%目標的趨勢亦不一致。

當週展望

部分資產表現及年初至今回報及區間

過往表現並非目前或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。指數不受管理且不涉及任何費用。投資者不可直接投資於指數。資料來源:貝萊德智庫,數據來自LSEG Datastream,2025年4月24日。註:長條兩端顯示年初至今任何時點錄得的最低及最高回報,圓點代表截至目前的年初至今回報。新興市場、高收益及環球投資級別企業債券回報以美元列示,其餘資產回報以當地貨幣列示。所使用的指數或價格為:布蘭特原油現貨價格、洲際交易所美元DXY指數、黃金現貨價格、MSCI新興市場指數、MSCI歐洲指數、LSEG Datastream 10年期基準政府債券指數(美國、德國及意大利)、美銀美林全球高收益債券指數、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券指數、美銀美林全球廣泛企業債券指數及MSCI美國指數。

4月30日

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

5月1日

日本央行利率決策

5月2日

歐元區通脹初值、美國非農就業數據

Jean Boivin
貝萊德智庫主管
Wei Li
環球首席投資策略師 — 貝萊德智庫
Glenn Purves
環球宏觀研究主管 — 貝萊德智庫
Michel Dilmanian
投資組合策略師 –貝萊德智庫